一江清“沱”入画来 成德眉资共治沱江一线观察
自《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成都都市圈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沱江流域生态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沱江流经的成、德、眉、资四市,沱江已悄悄"变身"。
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沿沱江而行,探寻成、德、眉、资四城水生态治理的“沱江”样本。
通济镇黄村坝村整治规划 彭州市水务局供图
治蜀先治水,水兴方得城安。四川最早的治水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他将岷江分为岷江、沱江两条河流,开创了向东分洪的格局。星移斗转,作为长江的支流,沱江依然滔滔向东。
沱江,在四川境内流经德阳、成都、资阳、眉山、内江、自贡、泸州7市,承载着四川省19.3%的人口和23.6%的GDP,润泽了一方土地与万千人民。但由于水资源开发强度过大,沱江也曾成为四川省乃至长江上游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治“沱”攻坚战随之打响。
中国生态学学会会员、成都观鸟会会长沈尤表示,“如今,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黑鹳和灰鹤等珍稀鸟类,每年在沱江流域已有了稳定的记录。”自去年《沱江绿色发展经济带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成都都市圈以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沱江流域生态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沱江流经的成、德、眉、资四市,我们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它已悄悄“变身”。
乡村有颜值 水土有价值
成都湔江支流治理促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浩浩汤汤的湔江,是沱江三大上源之一,也是成都平原最古老的“母亲河”,自龙门山脉绵延而下,从彭州市穿境而过。
彭州市通济镇坐落于湔江的支流甘溪沟旁,过去,通济镇的天台山村、凤坪村、花溪村、黄村坝村因溪流纵横,耕地破碎,植被稀疏等原因,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了总流域土地面积的40%。用黄村坝村民李华山的话来说,整治前可谓是“一步一坑洼”,雨水毫无章法地在田间胡乱流淌。
2022年,彭州市投入600余万元实施了通济镇片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达19.51平方公里。彭州市水务局水利水保科科长刘浩介绍,该项目分别对上游区域实施了封禁治理,中游区域实施坡改梯,水保林,经果林等,并配套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包括截排水沟,取水口,沉沙凼,蓄水池等。下游区域主要实施溪沟护岸整治。
“过去,通济项目这片区域很容易有泥石流与山洪发生,治理改造后,大大减少了灾害风险。”刘浩表示,治理工作休养了植被稀疏的生态环境,使得植被覆盖率大大增加,提升了水源涵养的能力。
通济镇黄村坝村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
如今在通济镇黄村坝村,原本错综杂乱的山溪有了固定的沟渠,破碎的坡耕地变成了不跑土、不跑水的梯田。沉沙池有效减少了入河的泥沙量,保护了甘溪沟与湔江的水质,使水岸环境焕然一新,同时也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为百姓增收。
李华山在黄家坝村发展粮食作物套种中药材产业,“过去,这片地想怎么干都干不好,治理后,土壤里的营养水分不再乱跑了。”他指着远处一片作物,笑着说:“那是套种的富硒玉米,目前已经收入两、三万元。我种植的黄精等中药材,收成时至少每亩地收入一万元。”
李华山在田间种植的中药材
据了解,该项目完工后,每年可为通济镇片区增加农业经济收入约250万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渣山变青山 筑生态屏障
德阳石亭江畔治理磷石膏改善水环境
沱江上游的另一条支流石亭江,一路从九顶山南麓奔流数十公里,来到什邡市蓥华镇穿心店。
在蓝天与青山的怀抱中,清澈的石亭江潺潺流过,带来一阵阵清风,穿过河谷吹动着大片植被,眼前的美景如画一般。谁能想到,我们脚下的这片绿色山头,曾是体量巨大的穿心店磷石膏堆场。
石亭江畔
地处长江一级支流沱江源头的德阳,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磷矿生产基地和磷化工基地。“磷肥、磷矿还有磷石膏所带来的产业污染,是水污染整治的难点。”四川省环科院沱江所副所长魏峣指出。位于石亭江岸的穿心店磷石膏堆场占地565亩,其堆存的1152万吨磷石膏占了什邡全市堆存量的近一半。
磷石膏堆场整治前
堆场整治前,暴雨时矿渣存在垮塌现象,导致磷石膏落入石亭江污染水质。磷石膏长期堆存,其渗透液也会导致地下水与地表水总磷超标,影响沱江下游水质。什邡市蓥华镇仁和村就坐落于堆场不远处,村民何代武回忆道:“从前刮风时村里容易有扬尘,石亭江两岸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德阳市什邡生态环境局污防股负责人杨禄川介绍,为破解磷石膏综合治理难题,什邡首先采取削坡减压,实施堆场削坡排险工程,修复并新建了河道挡墙。同时,还对堆体整体覆盖防渗膜和防尘网,防止雨水渗入堆体,避免了扬尘污染。
磷石膏堆场整治后
磷石膏“大山”被削峰铲平、覆膜封存、覆土绿化,昔日的废渣堆也打造成为了一条镶嵌在石亭江畔的绿色“梯田”。整治完成后,石亭江出境断面也由2017年Ⅴ类水质上升至2021年的Ⅲ类水质,周边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村民何代武告诉记者,如今漫山遍野的绿地,更是成为了周边居民青睐的露营地。
整治入河口 又绿沱江岸
资阳九曲河污水源整治见证水质之变
湔江、石亭江和绵远河,沱江的三大上源最终在成都市金堂县汇流,形成了壮观的沱江,而后向东流向资阳。
七月暑气正盛,在资阳市雁江区的江南半岛小区楼下,几位居民乘着树荫,正对着一副乐谱津津乐道。
居民在江边休闲娱乐
就在他们身后不远处,正是江南半岛洄水湾,九曲河在此处汇入沱江,形成了一片地势较低的洼地。这里绿植成荫,鲜花成片,清澈的水渠穿越其中,宛如一片小型湿地公园。
资阳市江南半岛小区前的洄水湾地带
然而,美景如画的河滨一带,曾经却是市民不愿靠近的污水沟。江南半岛小区的居民李昌军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都不走河边,因为水有异味。”
据资阳市住建局市政处排水办主任查治琼介绍,这条曾经让老百姓避而远之的排水涵沟,恰好经过江南半岛小区中央,一旦小区的污水管道有堵塞或破损,污水便会渗入地下水,最终流向入河排口。同时,上游区域的一些工厂也存在违规排放污水的问题。由于排口建造时地势比河道更低,流动性较差,导致洄水湾内的淤泥时常倒灌,最终导致了排口的水体发黑发臭,水质也不达标。
2021年,由资阳市住建局牵头,清理了暗涵的淤积物,排查整治上游污水源,督促江南半岛小区进行污水管网整治。
江南半岛小区楼下 整治后的河滨区域绿植茂盛、道路平整
“政府下了大力气,经过半年,将几公里的淤泥全部取出,我记得很清楚,当时足足来了三、四十辆大卡车运走淤泥,大力整治后,水也清澈了。”李昌军望着江南半岛洄水湾茂密的水中“森林”说道,江岸的河坝平整后栽上了绿植,让居民们有了休闲、乘凉的地方。
近年来,江南半岛片区完善了1.7公里的截污干管,实现生产生活用水、街面保洁冲洗用水等全部接入污水管道。通过每日巡查、水质检测,让江南半岛洄水湾的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及以上,也让碧波荡漾的河滨区成为了居民家门口的美景,看得见的福利。
以湿地净水 谋绿色福利
眉山球溪河水质连续三年达到Ⅲ类水平
广阔的沱江流域“途经”仁寿县的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1%,涉及人口约120万,主要支流为球溪河。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县,仁寿县境内没有大江大河,用水多,来水少。曾经,球溪河长期处于容量小、负荷重的状态,2018年以前,水质长期为劣V类,严重影响沿线群众生产生活。
戴了多年的“劣V类”帽子是如何摘掉的?在球溪河的主要支流宝马河畔,仁寿县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内,混着泥沙的生活污水经过一道道先进的处理工序,化为清水源源不断流出。
仁寿县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里进水、污泥浓度、出水展示
位于县郊的仁寿县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占地65.69亩,采用多段多级AO工艺,设计处理能力为6万吨/日,出水标准执行《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目前,仁寿县第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期也已投运,二期预计今年下半年投运,届时,第二、第三两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将达到每日12万吨,基本能满足仁寿全县的需求。”仁寿县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部经理陈俊杰告诉记者,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厂区后,将依次经过粗格栅、细格栅、旋流沉沙池等十余个环节,最终进入河道。
仁寿县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二沉池
每天,仁寿县第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会抽出处理过的一万吨水,通过布水系统引到生态湿地,再经砾石、沸石或砂层等过滤以及芦苇、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的根部系统吸收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同时达到景观效果。“经湿地净化后,水质会更好。”陈俊杰表示,近几年,随着河道水生态与两岸环境的显著改善,夏夜傍晚,常常见到慢跑、散步的人们路过河边。
污水处理厂出水口
仁寿县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环保总监赖飞龙告诉记者,2018年以来,仁寿县在球溪河流域新增污水处理设施95处,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5.84万余吨/天。并通过生态补水,岸线绿化的方式,实施流域生态修复,使得球溪河流域地表水连续三年达到Ⅲ类水平。
成、德、眉、资四地联合治水
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随着河湖长制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沱江流域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后,2021年7月,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河湖长巡河情况实时掌握,持续推动沱江流域水环境监测治理。
位于沱江中游的资阳市,境内的阳化河、九曲河等支流都是跨县区的河流。在开展上下游联防联控工作中,资阳除了与毗邻地区签订联防联控协议,还运用了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交叉巡河,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资阳市水务局河湖管理保护科科长,水政水资源科科长陈俊向记者表示,资阳以推行河湖长制为契机,统筹推进水资源、水岸线、水生态治理,推动沱江流域水质取得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7月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上线到2022年底,该平台汇聚了四市河长制基础数据7.94万条,河长巡河业务数据7129万条,累计发现河湖水环境问题超8.1万个,协调处置问题8万个。通过构建“一套制度、一张地图、一个平台、一套标准”,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实现了四市河长在线巡河、问题协办、指挥调度等功能,大大提升“四地同城”河湖现代化治理管护能力。
从小流域治理到区域联防联控,从水质提升到生态改善,从污染治理到产业升级,从生态修复迈向长久保护。一江清“沱”入画来,跨越成、德、眉、资的700公里沱江正在散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原标题:一江清“沱”入画来 成德眉资共治沱江一线观察
编辑: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