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侯 人与自然这样和谐共生

2023-09-14 16:19  来源: 武侯区水务局

“看着清晨的鸟儿振翅高飞,早起的疲倦被一扫而空。”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在成都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第五再生水厂,一群中小学生早早便开始了“生态采风之旅”,走进水的世界。

武侯生态

武侯生态1

 

“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清澈的水给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什么是污水?污水还可以再循环利用吗?”活动开始之前,工作人员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通过生动的科普视频讲解,让同学们知道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纷纷感叹污水处理厂让生活污水“换新颜”,由“污”变“清”的神奇。

武侯生态2

近年来,武侯通过深化环境治理、增添设施设备、举办系列活动,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以高质量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共享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红利。

激发群众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成都的河湖长建设,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公园城市’。在武侯区,路径是‘宜居水岸’。”指着眼前的江安河绿道,成都武侯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

武侯区生态日4

几乎与河道评选,是武侯打造的另外两条通道——骑行道和慢行道。每天早上沿着江安河走一段,已经成为金花桥街道陆坝社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河道及沿线环境与以往相比有大幅改善,这要多亏了我们开展的一项民生项目。”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18年8月,武侯区正式启动“宜居水岸”建设,覆盖江安河、清水河、黄堰河等9条主要河道,全长约63公里。“通过打通断头河、敞开盖板河、拆除障碍物、增设绿化带、打造新景观、营造新场景,让水的生机逐渐重现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武侯区生态日6

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宜居水岸工程已全面呈现。“修得之巴适,金江明珠、艺术田园、舞动江畔……一个个充满诗意的网红景点,大家都很喜欢。”记者在宜居水岸清水河段遇到了左手提塑料袋、右手拿夹子的郭大爷,他走到公园一处凉亭时停下了脚步,绕到了凉亭背后,在草丛缝隙间拾起烟头和包装纸。

在郭大爷看来,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只要天气好,我基本每天都会来这里锻炼身体,把能够看到的垃圾收拾了。”

武侯区生态日7

绕着公园走一圈约4公里,有人在公园里跑步放松,有人在公园里打太极,对郭大爷而言,“捡垃圾”则是他的锻炼方式,“你看,弯弯腰、伸伸手,也是一种锻炼嘛。”

探索大件垃圾处理再利用办法

家里换新家具,废旧的桌椅、沙发、床垫等“大块头”家里放不下、小区没地方扔,诸如此类的大件垃圾处理常常让人感到头疼。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武侯积极探索相关的解决办法。

武侯区生态日9

在华兴街道三河村七组,有一座占地2600多平方米的黑色厂房,“成都行建城市环卫服务有限公司大件垃圾处置中心”几个大字十分显眼,这里就是武侯区大件垃圾处置中心。

据了解,武侯区大件垃圾收运处置中心通过公开招标,采取“谁产生、谁付费”的市场化模式,引入第三方企业建成中心城区首个大件生活垃圾处置中心,于2020年12月开始建设,2021年4月投入试运行。

进入厂房,地面干净有序,空气中也没有烟尘和难闻的味道。来到这里的大件垃圾,以旧沙发为例,首先要进行人工拆解,拆除上面的皮革、海绵和金属等。然后进行破碎处理,大件垃圾放到缓缓上升的履带上后,“咔嚓咔嚓”几十秒,再出来就变成了5-10厘米的小碎块。

武侯区生态日11

再经过磁选设备,将金属物质单独分装,剩余的则“吐”到等待在出料口的运输车里。

最后,这些碎块会再按照海绵、皮革、塑料、碎木、木板等不同类别分拣、打包,进入不同的回收利用渠道。木板、金属等可以卖到回收市场,部分垃圾会送到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

“整套破碎系统从德国引进,采用人工初选、机械破碎、自动分选等工艺,将大件垃圾拆解为可再生利用原料,达到资源再利用的目的。”处置中心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项目设计处置能力为50吨/日,同时厂区内还配备智能降尘、降噪隔音系统,有效消除现场噪音和减少扬尘,确保现场环境卫生整洁,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市民只需通过电话或者微信小程序预约,我们就会上门收走。”

武侯区生态日10

建立生态产业链实现变废为宝

在人民南路天府立交桥下,一大片高约4米像甘蔗一样绿油油的植物,总能吸引每天路过此处市民的目光。原来,这里是火车南站街道城市有机垃圾处理种植循环示范基地。附近社区每天产生的厨余垃圾,来到这里进行二次分类、生物处理等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后,产出土壤修复剂、有机肥,为口袋公园改良土壤,为植物提供养分。

“这是我们公司与高校教授专家最新培育出的第五代新型皇竹草品种——王母龙草。”该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王母龙草广泛用于饲料加工、造纸、工业提取、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领域。“这种植物喜大水大肥,是畜、禽、鱼喜爱的饲料,在四川地区亩产量可达40-60吨。”

穿过一片王母龙草后,就来到了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区。

武侯区生态日15

工作间里,散发着一股类似于榨取菜油飘出的香味,工作人员正在将经过智能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置系统处理后产出的有机肥进行装袋。“我们将厨余垃圾、畜禽粪污等通过这套处理系统产出有机肥,给王母龙草提供养分,王母龙草收割后,又能变成高品质、高营养牧草青贮、黄贮饲料,形成一条绿色环保垃圾处理生态产业链。”该基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条生态产业链真正实现了绿色循环利用。

“这种新型的环卫设施,具有‘不挑食’‘一机多用’、处理时间短、占地面积小、运维成本低等特点,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降低投资成本、减少邻避效应。”区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该项目日处理垃圾量5吨,据估计每年能为辖区减少约1825吨有机垃圾收运及处置。

武侯生态4

走出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区是环保科普展示区,几位市民正在了解经过处置后的垃圾生产出来的不同饲料、肥料。“有的变成生物质燃料,为发动机提供燃料;有的变成有机肥料,为花草提供成长的养分;还有的变成建筑原材料,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垃圾其实还有很大的用处。”市民王丽说,“今天来这里学了太多知识,我回家后要动员家人把垃圾分类进行到底,把垃圾分类、变废为宝的意识融入到生活中。”

原标题:在武侯,人与自然这样和谐共生

编辑: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