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水生态修复 打造新“顶流”公园——成华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打造幸福河湖示范区

2023-11-16 11:23  来源:成华区河长制办公室  

相关背景:北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隶属于成都市环城生态带,是“天府绿道”体系中熊猫绿道和锦城绿道的重要节点,是成都五城区内最大的人工湖泊,毗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也是北湖生态公园的核心资源,素有“观鸟天堂”之称。在2004年到2009年期间,北湖公园粗放式发展农家乐,带来大量生活污水、白色垃圾等问题,生态环境恶化,人水矛盾凸显;2010年北湖公园“闭园”修复生态,全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经过8年沉淀,公园生态系统得到全面恢复,吸引了雁鸭、凤头潜鸭等50多种野生鸟类到此栖息生活,成为观鸟爱好者的“天堂”。

自2017年大力推行河湖长制以来,成都市成华区采取“截、清、治、修、管”五步联动对北湖水环境进行系统治理,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创新水生态修复等措施,让北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围绕打造成都市民休闲娱乐首选地、国际旅游度假新名片的目标,将公园生态价值向社会价值、经济价值高质量持续有效转化。

“两山”理念的成功转换

随着“两山”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是各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自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成都市成华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以北湖生态公园为重点,坚持生态价值转化目标,创新水生态技术修复方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和“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北湖"经验。

2022年2月国务院多部委联合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充分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3年7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调研时强调,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幸福河湖建设与公园城市建设相辅相成,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成都市成华区把幸福河湖建设目标体现在北湖水生态修复治理中,让市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获得了幸福感。

今天,让我们走进北湖,了解北湖治理前后的故事吧。

治理前的北湖水生物植物分布图

治理前的北湖水生物植物分布图

治理前的北湖布满水草

治理前的北湖布满水草

治理后的北湖绿化面积近3000亩,是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的开放式生态园区,是成都市“中优”战略、公园城市建设的重要成果。先后荣获2020年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2022年“成都市首届最美公园”称号。曾经的臭水湖,变成了人人热爱的生态湖。

 治污攻坚的主要做法

水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经济产出提供资源,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近年来,成华区以全面打好水污染治理攻坚战为契机,在北湖治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握公园生态价值转换效能与尺度,统筹当前和长远、功能和形态、整体和局部,推动“中环牵引、纵横联动、组团优强”发展策略实施,对北湖生态治理设计、构建、调控和维护,完善湖内水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通过标本兼治、水生态修复、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法,形成全面稳定的水生态平衡;并充分挖掘水生态、水文化价值,构建城市亲水空间,让北湖公园成为成都市民心中的新“顶流”生态公园。

加强顶层设计  坚持水环境标本兼治 

坚持党建引领,聘请环保专家对北湖进行科学研判,提出了标本兼治的科学方法,采取"截、清、治、修、管"五步联动对北湖水环境进行系统治理。通过“物理阻拦、湖底污泥清捞、湖区地貌肌理重塑、生态群落结构重建、长效维护服务”等多项工作,实现湖区水环境系统整治。

首先,沿龙青路两座跨湖桥洞设置了植物隔离屏障,有效阻挡上游东风渠来水汇入携带的草籽、植物根茎以及其他漂浮物;其次放水清理湖区,对湖底底泥进行消杀、翻耕,破坏原湖内藻类根茎,投放CBM菌种进行基础改良;再次,种植水兰、四季型枯草等沉水植物,重新构建水底植物群落。

北湖沉水植物种植

北湖沉水植物种植

采取修复技术  重构健康水生态系统

水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成华区河长办委托第三方经过专业取样、科学分析和研判,制定系统的"食藻虫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方案,搭配经改良的四季常绿矮型枯草和其他沉水植物,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形成食物链。考虑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要求和物种的景观效果,配置不同高度、形态和季节性物种,种植沉水植物水兰875万株、株改良刺苦草1871.5万株,四季矮型苦草2550.29万株,重构了"草型清水态"自净系统,实现水下可种植区域覆盖率达到90%以上。投放专业驯化的食藻虫15500升、CBM 复合益生菌等38760升,投放鱼、虾、螺、贝类等水生动物,重构完整健康的水生态系统。实现水质生态净化、景观提升,以及实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治理后的北湖水质由原来的IV类水提升至Ⅲ类水,水体全年无蓝藻、绿藻污染出现,长期保持水体清澈见底效果,水体维持“水面清、水系畅、水体活、水色透”的状态。

治理后的北湖

治理后的北湖

坚持以人为本  深度挖掘水生态价值

水文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北湖水生态修复过程中,成华区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实在坚持以人为本与文化传承原则,把水环境保护治理作为长期任务,充分挖掘水生态、水文化价值,与红色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和客家文化深度结合,形成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营造"公园+"新经济与"公园+"新消费场景,构建城市亲水空间,打造最美城市公园水体。

水生态赋能文旅发展  促经济价值高效转化

在北湖生态公园水生态环境改善后,成华区顺应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利用北湖生态公园的生态优秀和区位优势,打造特色鲜明的沉浸式旅游体验场景和项目,例如,新建面积7300平方米的体育长廊,打造了总长15公里公园绿道,营造崇尚健康生活、促进全民运动的氛围;广泛开展亲子儿童科普活动,用自然教育赋能公园城市,让城市儿童在家门口深度对话大自然等。

在多种机遇叠加下,随着北湖生态公园生态价值的持续转化,有效带动了区域价值整体提升。自2019年开园至今,北湖片区房价由1.2万平方上升到2.4万/平方,实现整体均价翻番。

建立长效管护机制  推动公园可持续发展 

聚焦河流长效管护,北湖生态公园把水环境保护治理作为长期任务,制定了运行维护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水上、水中、岸上三类作业对湖区水体进行日常维护。

在湖区上游设置植物隔离屏障并定期清理漂浮物,开展湖面浮水植物及时打捞以及沉水植物定期养护。湖区增设10台涌浪机、浮水泵等硬件设备,为水体提供微动力循环系统,保证水体生态系统长期稳定。在公园设立水生态监测站,坚持“线上+线下”有效联动,推动智慧水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发动、依靠社区群众和游客共治,系牢水生态健康纽带,对湖区采取全面巡视和重点检测相结合,定人、定时、定点对水体监控。通过设置隔离地带、搭建树屋等举措对鸟类进行保护,组建环湖巡逻纠察小分队,严禁垂钓和捕捞鱼鸟行为,禁止开展水上活动,避免产生各类污染,影响动物栖息,为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通过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确保湖区水生态治理成果保持稳定,构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人水和谐新格局。

治理后的北湖全景

治理后的北湖全景

“北湖”经验值得借鉴

北湖通过"截、清、治、修、管"五步联动,重建北湖完善的水生态系统,打造生态、安全、美观的区域水环境系统。形成湖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实现了水清岸美,鱼跃鸢飞的人水和谐新格局。

依托大熊猫“顶流”和北湖生态构建层级分明、功能复合的公园场景,营造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落日集”场景、生态游憩场景等消费场景,以及文旅新场景、党建文化场景、熊猫慈善文化场景等多元文化场景。北湖公园已建设成文商旅创意产业策源地、宜居宜游高品质生活体验区、生态人文价值转化示范区,是成都市提升城市宜居度,打造天蓝水碧地绿宜居生态圈的重点区域。

治理后的北湖1

治理后的北湖是孩子们亲近自然的乐园

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建高品质服务配套体系,不断建强城市公园功能。如今的北湖生态公园风景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拥有完整的生态植被景观、浓郁的民俗风情、深厚的文化资源,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形成“三区八景”景观格局。是生态人文价值转化示范区,已经成为成都市民多功能的生态乐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

北湖在美丽河湖建设的进程中系牢水生态健康纽带,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城市公园水体生态修复和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在多种机遇叠加下,随着北湖生态公园生态价值的持续转化,有效带动了区域价值整体提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加整个北湖生态公园"造血"功能,为美丽公园城市、宜居宜业的幸福河湖建设的价值追求提供了方向,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提供了"北湖"经验。

文字:吴渝 毛雪

图片:成华区河长制办公室

编辑: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