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9100多公里地下排水管网,如何一分钟内溯源污水?
“地下排水管网,被称为城市的“毛细血管”,是否运行好,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健康”。据了解,在成都主城区区域,这样的排水管网长达9100多公里。这么长的排水管网,如何管理和维护?
以前,这项工作主要靠人工定期开井盖,费时费力,且需要上千名人员才能实现有效管理。现在,通过智慧排水系统,依靠几个人就可以实现有效监测和管理。
1分钟内逆源排污点位置
沿着锦江漫步,仔细观察可能会发现,河边很多地方都安装着摄像头。这是近年来,成都河道环境新的“守护人”,守护对象主要是河道排口。
△安装在河道旁的摄像头实时监测河道排口。受访者供图
城市排水管网主要分为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雨水和污水分开输送,雨水可以通过河道排口进入河道。而严管污水进雨水管网下河就是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的一项主要工作。
“正常情况下在晴天,河道排口是没有水的,如果有水的话,就可能疑似污水。”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主任芮胜阳介绍,根据摄像头拍摄的水的颜色,结合河道排口安装的智能感知设备的初检结果,来判断是不是污水,而后在智慧排水系统进行预警。
如果确定排口出现污水,就需要及时溯源查找排污位置进行处理。芮胜阳介绍,以前,这个溯源工作主要依靠人工,工作人员从河道排口出发,然后依次打开井盖检查,光检查一个井盖,加上打围的时间可能需要半小时。
但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如同树叶的叶脉一样,一个片区有很多分支,从干流管道查到支流管道,人工开上百个井盖查几天还可能查不出结果。“有时候排污源头较长,等我们查到该位置时,排污点可能当时没排污,就查不到。”芮胜阳说。
2021年,成都环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锦江干流入河排口智能管理系统和市政智能物联感知平台,并共同搭建了面向整个市政管网运维的智慧排水系统,在雨水管网内安装智能感知设备。“水流经时智能感知设备都有记录,数据接入智慧排水系统,入河排口的污水溯源工作就可以经由系统分析和模型运算,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成都环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晓璐说。
11月13日,记者在市政智能物联感知平台上看到,发现河道排口有排污后,系统能够迅速从河道排口沿着管道“逆流而上”找到排污位置。这个溯源过程,不到一分钟。
“现在我们一共设置了1100多个监测点,当排口发生污水下河事件时,系统会第一时间推送报警信息,溯源工作都可以一分钟内完成。”成都环境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负责人程珣介绍,精准识别排污位置后,系统将推送信息给调度及巡检人员,工作人员可以及时到现场处理。
△智慧排水系统显示成都主要河道都安装了智能设备。燕巧 摄
有效避免冒污和下穿隧道积水,除了防污水下河防污水,管道冒污也是城市排水管网管理的另一主要工作。
“有时候污水管道出现堵塞,就会出现晴天冒污的情况。”芮胜阳介绍,以前针对晴天冒污事件,只能在问题出现后再去处理。现在通过智慧排水系统,在污水管网监测点安装智能感知设备,及时监测管道液位。当管道内污水超过一定高度时,系统就可以接到预警,在冒污出现前及时处理。
系统还可以“保护”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主要依靠污水处理厂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生化处理法,即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大部分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使废水得到净化。
“如果进厂污水混入有毒的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的微生物处理系统就可能受到重大冲击,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系统瘫痪。”程珣介绍,安装在污水管网内部的智能感知设备可以实现对工业废水的及时监测和预警,提前通知污水处理厂采取应急措施,避免此类情况发生。
除了排水管网,成都兴蓉市政设施管理有限公司还负责成都90余座下穿隧道的管理。
“在下穿隧道的管理上,系统也可以有效防止汛期出现城市内涝。”芮胜阳介绍,目前公司在管护的下穿隧道最低点及大型公共设施附近安装了积水监测设备,当下穿隧道路面开始积水时,系统就会收到预警,然后联动隧道入口交通信号灯、声光报警器提醒车辆,并通过短信、电话推送给相关工作人员,工作人员会及时抵达现场处置积水。
今年夏季,位于金牛区的豆腐堰隧道因短时间强降雨出现隧道积水,系统预警后,工作人员及时抵达现场进行处理,避免了隧道内涝。
目前,在成都排水管网、入河排口、下穿隧道、内涝风险点等地已安装了2000多套智能监测设备,未来还会再增设3000个监测点。所有监测数据接入智慧排水系统,可实现实时监控报警,降低设备直接成本50%以上,逐步减少维护成本约2000万元/年,提升城市智慧排水管理效率。
△智能感知设备。受访者供图
“公司正在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发排水管网智慧决策调度模型,预期可以实现对管网水力状况的模拟预测,智能诊断雨污混流等各类管网问题,未来还将进一步为管网运营提质增效。”窦晓璐说。
原标题:成都9100多公里地下排水管网,如何一分钟内溯源污水?
编辑: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