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 | 新都区:做好“绿水”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近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2024)》出版发行,成都市武侯区推行“河长制+政协民主监督”凝聚河湖治理保护合力和新都区水梨村水生态价值转化的探索两个案例上榜。今天,一起来学习了解新都区水生态的探索实践。
典型案例
水梨村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随着城乡一体化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7年以来,水梨村深刻领悟“治村必先治水”的精神实质,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以“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目标,结合乡村实际,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统筹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治理,激发群众参与河湖治理的积极性,通过持续优化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效,做好“绿水”文章,擦亮乡村振兴生态底色,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水梨村依托清白江,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紧扣“安澜、生态、宜居、智慧、文化、发展”的幸福河湖建设目标,以水兴农打造现代农产品新名片,以水兴旅打造多样化研学基地,以水兴业吸引产业落地,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水梨村位于清流镇西南面,面积3.53km2,属于传统农业村,临近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交通便利。村内水系发达,有清白江、六支渠、孝义桥旧河、水梨槽沟、周家磨槽沟大小河流5条,总长约8850m,自流灌溉面积达3047亩。
过去,水梨村河渠、槽沟杂草丛生,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堆乱扔,严重影响水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产业发展。自全面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水梨村坚持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基层河湖管护体系,部门联动齐抓共管,企业群众共同发力,做好幸福河湖“绿水”文章,推动水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水梨村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 “三美” (风尚新美、环境秀美、生活富美)示范村。
图源:新都发布
主要做法和成效
水梨村以打造人水和谐的幸福河湖为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建立“河长制+企业河长+志愿者”的基层河湖管护体系,挖掘乡村特色,山水为底,产业为源,深入推进幸福河湖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幸福河湖3.0版本。
(一)谋定而动,做好“河湖管护”文章
1.党建引领,凝聚管护新合力
水梨村党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成立村级河长制工作室,组建河长管家团队,由11名社长担任河长管家,负责全村11个社河湖管护工作的统筹协调。一是明确工作职责,根据区域内河流沟渠不同立地环境及治理要求,统筹规划、细化工作流程,建立河道档案;二是完善监管机制,定期检查区域内河流水质情况、水面清洁程度、水岸生态环境等,分析问题原因,排查问题源头;三是提高处置能力,建立村级河渠管护标准,拓宽河湖问题反馈渠道,实施网格化管理,提高治河效率。
2.责任压实,建立联动新机制
建立“一长两员+”队伍,将原有3支巡查队伍整合精简为1支,将村级河长、田长、林长整合为1名“三长”;制定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在巡查管护上做到上下贯通、内外联动;强化督导落实,压实主体责任,细化工作考核;创新工作思路,依托区域网格管理,将8850m沟渠、200余亩林业园林资源、3047亩耕地划分为小网格,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巡查机制。
3.企业发动,延伸巡护新触角
村委会以河湖长制为抓手,积极发动聘请9家区内著名企业及驻村企业负责人为企业河长,成立“企业河长”队,开展水梨村区域内河湖管护,激发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和价值提升。由河长管家牵头,联动“企业河长”队,协同河湖巡护,加强管护宣传,有效推进联合治水,改善区域水环境,实现河湖健康与企业效益双赢。
4.群众参与,开拓共治新局面
以群众参与感、幸福感、获得感为目标,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一是制定《水梨村河湖管护村规民约》10条,带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房前屋后沟渠管护,每季度评选“最美院落”“清洁之星”家庭;二是成立护河志愿队,积极参与全村河湖治理,保障农田灌溉用水便利,增强村民节水爱水护水意识;三是设立水梨村“爱心护水基金”,利用河长公示牌公示基金二维码,倡导村民及游客自愿捐款,所募款项用于村社河湖保护和设施建设。截至2023年12月底,已累计获得捐款16万余元;四是区镇村三级河长联合村内田园综合体项目企业,不定期开展各类公益性治水护水“小实验”“小活动”,为外来游客、研学的中小学生提供可参与的亲水活动,不断扩大水环境治理影响力。
图源:新都发布
(二)多元赋能,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1.连通水系蓝网,夯实河湖发展生态基底
以区级资金为基础,“爱心护水基金”为补充,对辖区内河道、沟渠进行改造维护。一是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完成新建生态主河槽4060m,有效恢复河道生态功能;二是涵养水源,建设绕村生态沟渠7160m,增加植被覆盖率,河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三是综合治理河道,疏浚长度1000m,清除障碍5处,河道自然面貌得到修复。截至2023年,水梨村已形成“河湖通、流水清、生态好”的农村水系,呈现“田成方、树成林、渠相通、路相连”的生态美景,为促进该村及周边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2.升级基础设施,守牢河湖资源安全底线
大力整治水环境,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持续复苏河湖生态。一是升级改造现有设施,通过清淤浆砌、截污纳管、生态修复、绿道建设等方式,对村内基础设施进准精准治理,改造绿道1处、管道5处,加强河道防洪能力,新建污水处理站2座,减少污水汇流。二是改进农田灌溉技术,抓住灌溉水利用系数和节水灌溉技术两个要点,完成216亩首开区稻渔综合种养、1400余亩田型调整等基础配套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探索科技赋能,提升河湖生态治理效能
水梨村以“互联网+水务”模式,借助科技力量,在全市率先引入无人机扮演“空中河长”角色,对村级河道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高效巡查监管。通过“人防+技防”手段,有效解决人工巡河短板,提升基层巡河效率和能力,以科技之力让基层河湖管护全面化、智能化,开启了空地结合、人机结合、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监管模式,真正将治水变“智水”。
4.构建文化聚落,锚定河湖传承文化脉络
以水为脉,以艾芜文化为依托,将临水闲置农房宅基地、老院子资源与合作社联营共建,挖掘川西林盘传统文化,打造可体验、可观赏、可亲水的清流大书房、清流里、熙溪里等文化聚落,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仅2023年,全村举办稻田摸鱼、治水护水体验等亲水活动20余场。同时,“大书房”为村民游客免费提供7000余册阅读书籍,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古琴交流等文化活动,水文化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图源:新都发布
(三)共谋福祉,助力“产兴人和”发展
1.以水兴田,发展农业产业
水梨村自南宋时就有泉水水井10余口,至今仍有一些古井滋养着农田。随着河湖长制工作的持续推进,全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灌溉水质提升、农业技术改革等方式,规模化种植“迟菜心”等特色农产品。2023年,全村销往省内外的农产品就有600余万斤,销售额达780余万元,较2022年增长了10%。
2.以水兴业,吸引产业项目
建绿水荡漾、鱼翔浅底的水梨村,以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优势吸引新都区重大农业产业项目“泉印心都”核心区落地,各具特色的农家乐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截至2023年,已吸引到5户“新村民”到水梨村开店,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5万元增加至50余万元,群众年务工收入增加2-3万元,比邻村务工年平均收入高约0.8万元。
3.以水兴旅,创新产业模式
利用“梨花、泉水、艾芜文化”的生态人文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亲水游。与区教育局联动,和多所学校合作,将生态文明教育与乡村旅游紧密结合,升级“绿翠乡学中心”“嘎嘎梦工厂”等综合研学配套设施,打造寓学于行、寓学于游的水情教育及农耕文化主题研学基地。截至2024年,共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300多个研学团队,为当地增收2500余万元。
清白江水梨村段
经验及启示
(一)“固本培元”是河湖管护创新的“金钥匙”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水梨村抓实基层河湖治理、林木资源保护管理、基本农田护理以“固本”,统筹推动河、田、林系统保护和治理,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一长两员+”融合管理体系以“培元”,推动河湖管护创新升级,与乡村振兴实现同频共振。
(二)“守正笃实”是幸福河湖建设的“保险箱”
幸福河湖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水梨村通过构建水系蓝网、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修复河湖自然生态系统、赋能科技提升治水效能、传承水文化脉络,做好“绿水”文章,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治水精神,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水生态保障。
(三)“凝心筑魂”是河湖长制持续发展的“密码本”
河湖长制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水和谐”,推动幸福河湖建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在人。水梨村联动部门“协同治水”、策动企业“参与治水”、带动游客“实践治水”、发动群众“合力治水”,坚定治水决心,构筑“绿水之魂”,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工作见实见效,让“美丽河湖”不断向“幸福河湖”汇流,有效有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