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蜀锦织绣博物馆看成都水文化滋养的丝织文明

2025-04-17 16:48  来源:蜀锦织绣博物馆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

李冰兴水利而修建都江堰留下千年世界文化遗址

文翁“修兴湔江”造就独一无二的“湔水九分”壮阔景观

有了“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的天府平原

成都从未停止过对治水的脚步

风生“水”起,点“水”成金

为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化和水经济示范点,“红星新闻网携手成都河湖”联袂推出“乐水成都”专栏,讲好水润天府故事,带大家一起感受水美城兴下的千年锦官城。

从蜀锦织绣博物馆看成都水文化滋养的丝织文明

锦江-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称,是成都人的母亲河,自古便与蜀锦文化密不可分。汉代时,蜀地“丝绸布帛之饶、布覆天下”,成都因设“锦官”管理织锦业而得名“锦官城”,而锦江之名则源自“濯锦之江”——蜀锦织成后需在江水中漂洗,江水因丝绸染色而斑斓,故称“锦江”。这条河流不仅是城市的水脉,更是蜀锦发展的生命线。

蜀锦锦江共生关系

蜀锦原料蚕丝的生产依赖湿润气候,而织造后的漂洗更需优质水质。古人利用岷江流经成都的江水濯锦,清澈的水流,为蜀锦的“濯色”提供了天然条件,濯锦者沿江不绝,致使江水五光十色,艳丽似锦,故此“锦江”得名;买卖蜀锦的集锦的集市称为“锦市”;织锦工匠居住的地方叫“锦里”。

历史上,府河、南河内江抱城,古称“二江”,河宽水深,是古代成都迈谷中国沿海的黄金水道。汉代蜀锦通过“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远销南亚,而锦江作为岷江支流,连接都江堰水系,成为丝绸外运的重要通道。

IMG_20250326_161849

在蜀织锦绣博物馆内展出的唐代“陵阳公样”蜀锦,其纹样吸收了中亚和西亚等地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将西方的联珠外圈逐渐用中国风格的卷草纹代替,印证了水陆贸易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

博物馆中的蜀锦文化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目前是全国唯一一座专题展示蜀锦及传统织造技艺的博物馆,在具有近70年历史的原成都蜀锦厂的旧址上修建,展陈分为五大部分:一是中国蜀锦的起源;二是蜀锦历代经典样;三是蜀绣历史简介及代表性作品;四是中国古代服饰——重点为明清织绣服饰;五是纺织机具的沿革及蜀锦、蜀绣的活态演示。

IMG_20250326_164247

在蜀锦织绣博物馆内,游客可亲眼目睹清代道光年间的小花楼木织机,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台仍在使用的传统织机,需两位工匠协作操作,其工艺之复杂印证了“寸锦寸金”的珍贵。

IMG_20250326_161810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立人像,身穿四件套龙纹礼衣,衣饰雕痕清晰。对龙纹礼衣刺绣的分析,一改过去认为蜀绣始于清中期的说法,将蜀绣历史上推到了商代。

IMG_20250326_162035

蜀锦传播与新生

蜀锦织绣博物馆传承技艺,更探索“文旅”融合路径。例如,馆内推出的“艺术生活馆”以蜀锦装饰空间,将丝绸美学融入现代家居;锦江区与都江堰市合作打造的“区域协同发展带”,则通过水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推动蜀锦从非遗保护走向产业化。

IMG_20250326_163744

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设计承制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国宾国礼。制作《锦城繁花》精品手工蜀绣披肩,在盛会期间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予来华国宾。向世界传递“水润天府,锦绣千年”的城市形象。

IMG_20250326_165035

从锦江畔的濯锦往事到博物馆的活态传承,蜀锦文化始终与水脉紧密相连。今天的成都,正以“河长制”守护水清岸绿,以“水经济”激活文化基因。蜀锦织绣博物馆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历史长河中的丝路辉煌与现代都市的生态愿景,让“因水而兴,因锦而名”的成都故事继续流淌。

来源: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图文:毛雪

编辑: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