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千年治水智慧 传文翁兴学精神——青羊区少城街道开展水文化传承实践研学活动
为深入挖掘与弘扬西汉先贤文翁治水、治学历史功绩,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街道河长办联合文翁社区河长办,于2025年4月24日组织辖区各级河长赴彭州市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实地考察湔江堰水利工程、参访文翁祠,在古今水利工程对话中感悟先贤智慧。
▲河长们在湔江堰合影(图源:青羊区河长办)
文翁(公元前187~前110年),名党,字仲翁,安徽庐江郡舒县人,西汉著名循吏,被尊为公学始祖。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期间,面对湔江“夏涝毁田、冬旱绝收”之困,文翁以“疏浚为纲,灌溉为本”的治水方略,率民众历时三载筑成湔江堰。《华阳国志》载其“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使彭州等地化作“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粮仓,开创“筑堰以兴农,兴农以安民”的治理典范。
站在古老而又年轻的湔江堰大坝前,这一刻历史与现实跨越2000多年交织。同为水利人,青羊区各级河长们更感肩上责任重大。
▲参观文翁祠堂 传承治水精神
文翁祠是四川境内唯一一座纪念文翁的祠堂,祠堂内详细介绍文翁“治学”(兴办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方官学“石室精舍”,地方公学、有教无类)和“治水”(兴修湔江堰水利工程,穿湔引水、福泽天彭)历史功绩——水利兴则天下足。
▲河长们在文翁祠合影
青羊区作为成都千年城址文化核心承载地,始终将传承弘扬文翁文化遗产作为区域文化建设的战略支点。下一步,青羊区将推动文翁“治水安民、兴教育贤”的治理哲学深度融入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持续为“老城复兴”注入“以文化人、以水润城”的时代内涵。
编辑:吴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