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越千年,非遗活水润水城

2025-06-26 17:09  来源:新津区河长办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

李冰兴水利而修建都江堰留下千年世界文化遗址,

文翁“修兴湔江”造就独一无二的“湔水九分”壮阔景观,

有了“纵贯三百里,润泽两千年”的天府平原,

成都从未停止过对治水的脚步。

风生“水”起,点“水”成金。

为进一步宣传展示我市具有代表性的水文化和水经济示范点,“红星新闻网携手成都河湖”联袂推出“乐水成都”专栏,讲好水润天府故事,带大家一起感受水美城兴下的千年锦官城。今天,我们聚焦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沿南河探索非遗传承密码。

南河两岸,鼓点震天,龙舟如离弦之箭劈开南河水;岸边人潮涌动,市民游客踮脚呐喊,千年水脉因一场赛事重焕新生。

▲百舟竞渡迎端午 (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百舟竞渡迎端午 (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非遗舞龙节目《龙腾盛世·欢庆端午》,绚丽的彩龙在鼓点中翻腾起舞;19艘大龙舟如雁阵齐声应和:“上下未形,何由考之?”30名身着汉服的孩童回应“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吟诵古韵悠扬穿越千年时光;《鼓乐齐鸣·点睛巡游》仪式复刻迎龙、抚龙、点睛、赠物等千年古礼;“哪里来的龙舟客?”七旬“龙舟号子“传承人高大爷一开嗓,巴蜀船工号子瞬间唤醒新津人的血脉记忆……鼓声隆隆,桨影飞舞,南河水面被疾驰的龙舟划开道道白浪,两岸观众呐喊声此起彼伏。

▲非遗舞龙节目《龙腾盛世·欢庆端午》(图源:成都新津)

▲非遗舞龙节目 龙腾盛世·欢庆端午 (图源:成都新津)

▲非遗舞龙节目 龙腾盛世·欢庆端午 (图源:成都新津)

这是2025“我们的节日·端午”四川省“百舟竞渡迎端午”集中展演暨新津天府端午龙舟会的现场。南河两岸非遗文化大展台,艾草香气弥漫,来自广东、江西、重庆、贵州等地及省内16个市(州)组成的48支队伍参赛队伍在南河上挥桨竞渡,再现清代《新津县志》中 “城南竞渡”的盛景。

千年竞渡,南河上的非遗传承密码

新津龙舟竞渡的历史可追溯至初唐。相传唐玄宗幸蜀、诗圣杜甫留居成都时,都曾亲临新津观摩龙舟盛况。清道光《新津县志》以“五月五日,包角黍,悬蒲剑艾虎于门,饮雄黄酒,城南竞渡” 寥寥数语,定格了当年盛景。

新津作为四川“龙舟之乡”,自1953年在南河举办第一届龙舟竞渡以来,到2024年已举办了28届,2009年,新津端午龙舟会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百舟竞渡迎端午”活动现场 (图源:成都新津)

▲“百舟竞渡迎端午”活动现场 (图源:成都新津)

这项延续千年的民俗活动,背后是川西平原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学首席专家谭继和看来,龙舟精神已升华为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品格象征。龙舟高昂的龙首,象征着不屈的民族气节,“在当代,划龙舟已经有了新的时代内涵,那就是团结奋进、敢为人先的集体精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五津廊桥,非遗盛宴的当代舞台

五津廊桥广场已成为新津龙舟文化的核心展示空间。龙舟会期间,这里变身为沉浸式非遗体验场。

▲感受新津特色美食 (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感受新津特色美食 (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在 “百舟竞渡迎端午”文创集市,南河绿道打造为文创集市,全省21个市(州)的文创精品和风味好物齐聚一堂。国潮手作、非遗技艺、端午香囊等“宝藏”吸引游客驻足淘宝。穿汉服、佩香囊、逛集市,成为年轻人体验传统端午的新时尚。

▲感受非遗文化 (图源: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

▲感受非遗文化 (图源: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

民俗体验区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传授三角粽捆扎技法,游客们亲手填入糯米、腊肉与红豆,用彩线系出如意结;雄黄酒点额体验区前排起长队,人们通过这些传统习俗祈福安康。

“龙舟记忆”摄影展则用珍贵历史影像,串联起新津人与南河的时光对话。从1953年第一届龙舟竞渡到如今万人空巷的盛况,每一帧画面都记录着龙舟精神的接力传承。

龙舟经济,一江活水带动全域消费

龙舟赛事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2025年龙舟会期间,20余家媒体平台联动直播,吸引1004.51万人在线围观,新津接待国内外游客41.58万人次,同比增长26.77%,实现旅游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53.6%。

▲活动现场 (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活动现场 (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南河沿岸近200家来自台湾、省内各市(州)及本地文创产品(含非遗)、特色美食组成潮流消费主场。传统手工艺、地道美食、新津特产等摊位琳琅满目,安西千亩荷塘的鲜荷售卖摊位前排起长龙,游客争相把夏日清香带回家。

新津的水经济效应不仅限于端午。2024年中秋节期间,南河新津城区段重启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接待游客32万人次,同比增长14.29%,实现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6.32%。当地正着力打造“端午龙舟、中秋赛艇”的“水城双赛”城市IP,形成专属的“度假记忆”。

幸福河湖,水城新津的治理密码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新津因水而兴,也因水而美。五河纵横的地理格局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水韵气质。

▲南河新津城区段(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南河新津城区段(图源:新津区河长办)

南河在蔡渡进入新津区境内,经城区南流至通济堰,过拦河闸坝汇入岷江。新津区境内南河长13.55公里。2017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新津区紧扣南河流域水生态治理总体目标,南河新津老南河大桥断面水质一年一提升,从劣V类改善至当前的Ⅲ类,特别是2020年以来,南河新津老南河大桥断面年均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

强化滨水空间修复是另一重点。全区累计排查各等级渠道约169千米、清淤约4.5万立方米。目前全区水质总体优良,主要考核断面水质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力维护了成都岷江出境生态屏障。

水环境治理成效直接转化为市民的幸福感。在修觉山公园,市民游客可以俯瞰南河龙舟赛事;在滨河广场上下水码头,水上运动爱好者体验龙舟、皮划艇等世运会同款项目;沿河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南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新津从水运码头到幸福水城的嬗变。五津廊桥上,老人们指着河中龙舟向孙辈讲述当年“百舸争流”的盛景;岸边,年轻人在非遗市集体验传统手作,将艾草香囊佩戴胸前。

夜幕降临,南河两岸灯火璀璨。省水上运动中心的健儿们仍在挥汗训练,延续着新津的水上荣耀。南河从龙舟竞渡到名校赛艇,从水运贸易到文旅消费,水的智慧融入城市血脉,书写着因水而兴的当代传奇。

来源:新津区河长办

图片:成都新津、新津区河长办、天府文化ChengduCulture

文字:毛雪

编辑:毛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