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润翠云:河长治下,水韵文章织就振兴画卷
在成都清流镇翠云村,乌木泉汩汩流淌的清水不仅映照着古曹家水碾的斑驳倒影,更折射着这个村庄以水为笔、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的独特智慧。近年来,翠云村以河长制为坚实基石,将悠悠水脉转化为滋养文化、激活经济的“源头活水”,在艾芜笔下的乡土画卷里,绘就了一幅水韵灵动的发展新图景。
“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这是艾芜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艾芜简介(摄影:郭怡)
艾芜是享誉现当代文坛的“流浪文豪”,他出生在百泉之乡——四川省新繁县清流乡(今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艾芜故居位于清流镇翠云村,艾芜纪念馆于2019年年初建成,与原艾芜故居(2013年建成并开放)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园两馆”的格局。这里的“一园”指的是艾芜笔下的乡风民俗园,“两馆”则是艾芜纪念馆和初心与使命馆。艾芜纪念馆展示了艾芜的生平创作历程,而初心与使命馆则反映了艾芜对党忠诚的思想信念和革命历程。
▲艾芜故居(图源:清流镇河长办)
艾芜故居在2014年3月被成都市政府列为首批成都市名人故居保护名录,是成都市的文化地标之一。2019年,四川省作家协会还将其设立为“四川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艾芜故居不仅是一个文学圣地,还配备了艾芜研究、庭院休闲、专家讲堂和景观文化展示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文化体验。
▲艾芜生前作品目录(摄影:郭怡)
▲艾芜故居(摄影:郭怡)
河长治水,清流润泽生态根基
翠云村深知,水之兴衰系于生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河长制在此并非虚设。村中严格落实“守水有责、社会协同、系统治理”的要求,河长们的身影活跃在沟渠塘堰之间,成为水环境的守护者与代言人。从扎实推进河湖治理,到持续改善灌溉水质,一系列“认河、巡河、治河、护河”的扎实举措,使村域水系重焕清澈容颜。这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为后续“水文化”的沁润与“水经济”的勃发,奠定了无可替代的生态本底——一泓活水,已成为翠云村最宝贵的绿色资产。
▲艾芜纪念馆(摄影:郭怡)
在艾芜故居与纪念馆构成的文化群落中,水的印迹早已融入其文学灵魂。故居旁那条当年可能映照过他少年身影的小溪,乌木泉边那汩汩清泉,无不成为他日后书写南方水色与生命韧性的原初底色。纪念馆内陈列的文本,字里行间流淌着江河的意象,水不仅是自然的布景,更是人物命运的隐喻载体。此地之水,悄然滋养着一位文学巨匠最初的精神根系,使他的笔端饱含了水的灵气与力量。
水脉化文脉,艾芜故里流淌诗意栖居
在清波荡漾之上,翠云村巧妙编织着文化的经纬。这里深谙“以文化底蕴沁润人心”之道,将得天独厚的“百泉之乡”禀赋与蜚声文坛的“艾芜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梨花、泉水、艾芜文化”生态人文IP。艾芜耕读公园内,乌木泉的甘洌、曹家水碾的沧桑,不再是沉默的风景,而是承载着乡愁与文脉的鲜活载体。村中依托艾芜故居及纪念馆深厚的文化磁场,将生态文明教育无声融入乡村旅游的肌理。游客漫步绿道串联的水岸,在稻田艺术基地感受农趣,在民宿体验田园静好,水之清冽与文化之厚重相互激荡,构建起“生活如画、文化为魂”的诗意栖居体验——清流滋养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人心深处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翠云村志愿者队伍在乌木泉巡河(摄影:吴渝)
活水生金,水经济赋能乡村未来
生态为基,文化铸魂,最终指向的是民生的丰盈与乡村的繁荣。翠云村以水为媒,大力“盘活‘水经济’”。艾芜耕读公园不仅是文化地标,更是产业融合的平台:特色民宿傍水而立,田园体验项目依水而兴,独具魅力的“亲水游”路线应运而生。昔日默默灌溉田亩的泉水溪流,如今成为吸引游人驻足消费的“景观水系”与“体验载体”。“生态牌”与“水文化”的成功塑造,为乡村旅游注入了强劲磁力,实现了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华丽转化。水流的韵律,正合奏着产业兴旺、村民增收的动人乐章——水波荡漾处,是乡村被激活的无限潜能。
▲乌木泉湿地公园(图源:翠云村河长办)
▲艾芜耕读公园(摄影:毛雪)
清澈活水,也催生翠云村崭新的发展图景。艾芜耕读公园内,一条条生态绿道如灵巧丝线,串起艾芜纪念馆、稻田时光艺术基地、古朴水碾与汩汩泉眼。这“聚景成环”的格局,使水脉、文脉与绿脉浑然一体。昔日灌溉农田的活水,如今亦灌溉着乡村新业态。生态民宿临水而建,游客枕溪而眠;田园体验项目巧妙融入亲水乐趣——摸鱼、插秧、水畔品茗;稻田时光艺术基地,更以水田为画布,创作出震撼的稻艺画卷。水,成为撬动“一三产业互动”的绿色支点,真正实践着“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的生动理念。
▲时光艺术笙活节(图源:翠云村河长办)
▲孩子们体验插秧(图源:翠云村河长办)1
从河长守护的一泓清泉,到艾芜笔下流淌的乡愁记忆,再到村民手中增收的“金钥匙”,翠云村以水为轴,完成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完美闭环。河长治水的担当,夯实了绿色根基;水脉化文脉的智慧,丰盈了乡土之魂;活水生金的实践,则照亮了振兴之路。清流镇翠云村的探索证明:当自然馈赠的活水被敬畏、被善待、被智慧地融入发展血脉,古老的乡村便能焕发出“水清岸绿、文兴民富”的永恒生机。这一曲由河长指挥、全民合奏的“水韵交响”,正为新时代的田园牧歌注入最清澈而澎湃的源泉。
文字:吴渝
编辑:吴渝